1934年12月1日,湘江战役达到了极为惨烈的白热化阶段。在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中,中共中央紧急发布了两封战报,指示红军必须全力抵抗敌人的进攻,以确保西进道路不受阻碍。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震惊,红军甚至发布了一个极具决绝意味的命令:“不为胜利者,即为战败者”。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斗,更是红军命运的关键抉择,生死存亡的一线之隔,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未来。
敌军航空队狂轰滥炸,密集的轰炸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,意图摧毁红军士兵们连夜搭建的浮桥。紧接着,敌军的炮火倾泻而下,炮弹带着死亡的气息炸裂在红军阵地上,似乎想将这片顽强的土地完全夷为平地。但红军战士们依然坚守阵地,他们的身影如钢铁般挺立,任由子弹如密雨般扫过,却从未退缩。战斗从早晨持续到下午五点,尽管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成功渡过湘江,但这场激烈的较量仍以令人心碎的牺牲收尾——战斗中,红军的士兵们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搏斗,湘江的江水染红了鲜血。最终,这一战役付出LONG8了极其惨痛的代价,红军从最初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至仅剩三万人的主力。湘江突围战因此成为了长征中最为残酷的一战。但即便如此,这场浴血奋战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留下了可贵的火种,保障了革命的持续发展。
湘江战役初期,红34师接替了红6师18团的阻击任务。由于一张错误的地图,红34师在前进过程中迷失了方向,进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。数日的艰难跋涉后,他们终于于12月1日下午两点赶到18团的阵地,但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震——敌军已完全占领了该阵地。就在这一刻,红34师接到中央的紧急命令:立即渡江。然而,敌军已将渡口封锁,渡江的路被彻底切断。此时,陈树湘师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:不计个人安危,坚决突破重围,继续在湘南开展游击战斗。他召集全体士兵,发出坚定的号召:“若突围不成,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。”陈树湘的决定,体现了他对革命的绝对忠诚,也象征着红军将士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决心。
12月11日,陈树湘带领部队在牯子江边抢渡时,遭到了地方民团的伏击,自己腹部中弹。即便重伤,他依然不愿落入敌手,在被敌人俘虏押解途中,他痛苦地撕开伤口,断裂的肠子令他鲜血直流,但他依然选择了英勇就义,年仅29岁。湘江一役,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,陈树湘师长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,至今铭刻在人们心中。与此同时,34师的五千余名战士也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英勇牺牲,成为那段艰难岁月中不可磨灭的英雄象征。红军的五万余英烈,洒血湘江,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,成为了后人崇敬的伟大榜样。
这些英雄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壮烈事迹,如同巍峨不倒的纪念碑,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。他们的精神,如同星火燎原,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传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地前行。